• 目錄
  • 簡介
  • 收藏

    閨閣之臣

    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隻小包子。 (禁慾帝王攻X淡泊美人受)談情說愛生包子為主,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輔。 虐文,慎入! 帝王儲澈離京一趟,回來時帶回了一襁褓小兒。金鑾殿上,帝王抱著小兒當著滿朝文武高調宣布:「朕之長子,璃國之儲君!」   小兒養於皇後宮中,帝後自少時成婚便無所出,前朝後宮自知帝後情深,對小兒生身之人未有猜測。   又三年,帝王次子出生,無不嘩然,何人躍於三千佳麗之上,承帝王之獨寵?

    第十三章(1)

    小說: 閨閣之臣 作者:子书挽风 字數:1710 更新時間:2019-09-22 11:32:25

    也許因為是家中獨子的緣故,又或者是因為目光短淺沒有追求,在風墨人生的頭十八年從未想過入仕,只想一生侍奉長輩到老,閑看庭、前花開花落,把酒話桑麻。

    何曾料到一趟帝都之行,人生會被顛覆得如此完全。

    不曾怨怪過儲澈,雖說一開始不是心甘情願,但確實有半推半就的成分,後來更是主動投懷送抱。說來說去,他風墨並非什麼良民,明知早晚要分道揚鑣,卻還挺著肚子與人如、膠、似、漆,著實可恨。

    帝王的憤怒皆在情理之中,堂堂天、子怎由得一介小老百姓這般玩、弄於股掌,不殺之已是法外開恩。

    儲澈趁他熟睡之時將孩兒抱走他可以理解,讓他的孩兒認人為母他也可以理解,但並不代表他風墨可以就此作罷,那畢竟是他十月懷胎幸苦生下的孩兒,如何捨得就這麼給了別人。

    以前還想著畢竟有過幾月同、床、共、枕的情誼,又是二人共同的孩兒,總不能自私的據為己有,待孩兒年滿三歲便將他還於儲澈。這話卻是說早了,孩兒被抱走近兩月,已是肝腸寸斷,生不如死,哪還顧得了別人。有時甚至想一把火燒了那九重宮闕,將孩兒奪回。

    沒有那火燒九重宮闕的能耐,且此舉非大丈夫所為,那縮頭皇帝又避人不見,說來確實只有科舉入仕這一條路了。

    待奪回了孩兒,便帶著家人一起遠走高飛,天、子又能耐他何?

    風墨心下決定之後便給爹娘寄了書信,報了平安,還說要在京城多停留些時日,卻隻字未提來年要參加春闈之事。人人父母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,只有自家老爹希望自家兒子永遠做條普普通通的草蛇,吃吃睡睡,曬曬太陽,非同一般爾。

    禮部試士的考生多為生徒和鄉貢。由京師及郡縣學館出身,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;不由學館而先經郡縣考試,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。有一例外者便是京師聚賢殿的儒生,可以不是生徒和貢生,只要得聚賢殿教授首肯,便可直接參加省試。

    風墨倒也讀過幾年書,初時是在白骨鎮當地的私塾,十五歲去了白骨鎮五十里地外的凌空書院,是為子桑郡最大的學館。

    在凌空書院的日子是風墨始終不願提起的過往。

    凌空書院坐落於紫桑郡的鈴蘭城,風墨初到鈴蘭城的第一日,不過與書童在城中轉悠了一圈,莫名被大波的男女老少團團圍住,七嘴八舌問東問西,更有甚者竟將他強行拖入家中,磨刀霍霍殺雞宰羊,還說要將未出閣的閨女許配於他。

    風墨借口推脫,那家主當即就將斧頭從丈余之外扔了過來,若非風墨反應快,後果簡直不堪設想。早有耳聞鈴蘭百姓人人真性情,果然是名不虛傳。

    最終得以全身而退,個中曲折卻是一把辛酸淚,實不便對他人道說。

    風墨從那之後躲在書院再不敢隨便出來了。

    只是一波平一波又起,風墨與人和善,卻總有人學子莫名看他不順眼,隔三差五找茬,不是偷偷往他書凳上潑墨,就是擋在飯堂大門口不讓他入內吃飯。

    還好有路見不平之人,風墨難得清靜了一段時日,自是對人感恩戴德,視人為生平第一好友,八拜之交,差點抹血結拜。

    所謂日久見人心,誰知在某個雨夜,那被風墨視為知己好友之人竟翻窗而入,摸上了風墨的床榻,要他陪、睡一夜以報恩情。

    風墨自是抵死不從,動靜不小驚動了其他學子,才得以逃過一劫,殊不知那才是惡夢的開始。

    風墨怕蛇怕蟑螂,房中卻常有蛇鼠蟑螂出沒,兩三日不得吃喝也是常有之事。

    諸多委屈,風墨從未向家人提起過,怕家人看出端倪接連數月不敢回家,風夫人察覺勢頭不對親自到書院探望,正好撞見自家兒子被一堆人圍住百般捉弄。

    風夫人護犢心切,隨手抄了根木棍便衝進了人群,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通揮舞,一群宵小立刻如鳥獸散,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
    後來便是風夫人撒潑大鬧書院,卷了鋪蓋拽著寶貝兒子瀟灑走人,風墨的學子生涯至此終結。

    風墨既不是生徒,亦沒有參加過郡縣鄉試,要想參加明年的春闈,唯一的道路便是入京師聚賢殿,可那比登天還難。

    聚賢殿是聖祖時設立,文壇風雲人物任教授,有償招收名列前茅的生徒和貢生,和除兩者外有奇才異能之輩,旨在為國家培育傑出人才。

    哪怕為聚賢殿儒生,亦難逃三年一屆的省試和殿試,及第者高官厚祿,平步青雲,落第者亦可入朝為官,卻只能居無關痛癢之位,但也吃穿不愁。璃國建國百年,半數朝廷大員皆出自聚賢殿,每屆進士三甲,半數聚賢殿儒生能擠入其列,是以人人將聚賢殿看作是入朝做官的敲門磚,入了聚賢殿,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。

    想進聚賢殿的人擠破了腦門,可聚賢殿每年只招收百名儒生,門檻之高可想而知。

    Email
    lovenovelapp@gmail.com
    Facebook主頁
    @Lovenovel
    Twitter
    @lovenovelapp